你有想過你在年終時,沒有把錢花光是不是很浪費呢? 這本書提出了和我們一般對財務規劃不同的「死前財產歸零」看法。
這本書在說什麼?
本書的作者比爾.柏金斯 Bill Perkins 是位對沖基金經理人、企業家,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在「死前將財產歸零」,我們總是過度於累積財富,卻忘記金錢能夠為我們帶來的體驗和快樂的價值。
在這本書中,作者將人生體驗規劃分成九個法則,其中包含規劃人生體驗的目標到死前財產歸零規劃,都有提供完整的案例與圖表解析作佐證,引導我們去思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,要如何做出最佳的財務決策。
儘早開始累積記憶股息
在書中提到「記憶股息」的概念,指的就是我們在體驗當下會覺得快樂,當下也塑造的那份記憶,之後回憶也可以重溫那份快樂與感受,而且不只一次。
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及早累積記憶股息,因為我們的體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下降,但儲蓄會隨著年紀長而增加。我們可以盡量在年輕時體驗需要花費體力的活動,在年紀增長後,就可以享受在年輕時創造的記憶股息。
你的人生就是你體驗的加總
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盤,規劃人生與金錢目標
自動駕駛就像是對人生與金錢毫無規劃,就像在使用汽車自動駕駛一樣,開車腦袋放空,書中作者認為,這樣的慣性會讓我們無法達到充實與圓滿的人生目標。
如果我們想要掌握自己的人生,就應該積極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盤,往你想要去的方向去開。
浪費掉的生命活力=做白工
假設我們放任自動駕駛,不做規劃金錢與人生的規劃,抑或是漫無目的的存錢,在臨終時沒用到的錢,就會成為我們花費了生命去賺沒花到的錢。
在最能發揮作用的時候把錢給孩子或慈善團體
如果等你死了才要讓孩子拿到自己的錢,就會是聽天由命、任憑事情發展下去,作者把這稱之為三不:「不確定會給多少、不確定什麼時候給、不確定會給誰」,因為當你往生時,又怎麼能確定哪位繼承者還在世呢? 繼承者的年齡那時也可能已經過大,能夠體驗的活動也更加少了很多。
如果你計劃要給孩子或是慈善團體一筆錢,應該要在他們的高峰期給他們錢。
年紀越高,延遲體驗的代價就越高
要你放棄一次體驗的機會你會願意嗎? 書中提到「個人利率」的概念,
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會隨著年齡逐漸地走下坡。然而我們的財富會隨著儲蓄不斷地增加,但隨著年紀越大後,我們的身體也會越來越差,這也會限縮我們能夠體驗活動的種類,無論你變得多有錢。
年輕時,我們的體力相比年老時會來得較好,且較不容易發生疾病; 年老時,假設今年錯過這項體驗,沒有人能夠保證未來是不是會得絕症,不在人世。
當你年齡越高,你下一次能夠體驗到的相同體驗的機率就會越低。
生存門檻,決定何時可以停止累積財富
書中提到:我們都傾向於延遲現在的滿足感,為未來儲蓄,讓未來能夠支付日常開銷、照顧孩子,但如果每天都忙於工作,某天早上醒來就會發現已錯過太多體驗。
這也是我們常忽略的一個盲點,因為金錢的效用會年齡增長而下降,無論你未來變得多有錢,你的身體能力都會隨者年紀增長而下降。因此,持續積累財富並不一定能為你帶來更多的體驗,因為無論你多有錢,日益惡化的健康狀況都會限制你享受某些體驗。
透過計算生存門檻的方式,我們可以有一個明確的數字可以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累積財富。
生存門檻 = O.7 X(一年的生存成本)×(剩餘的生命年數)
年輕時,就要抓住越多體驗機會
年輕時,我們應該抓住越多體驗的機會,因為當我們年紀越大時,體力及身體狀況就會越差。年紀大要體驗的活動需要用到體力時,即便你擁有許多金錢也喚不回年輕的身體。
我們應該要恐懼的是浪費自己的生命和時間,而不是「當我八十歲的時候,我還剩多少錢」
閱讀總結
這本書用了許多研究數據告訴我們提早累積記憶股息的重要性,而不是像大多數人在臨終前什麼體驗也沒做到,窮得只剩下錢。
以往我們在做理財規劃的時候,總會先把體驗這件事把在最後面,能夠先存錢就先存錢,卻忽略了健康是會隨年紀逐步下滑的,卻任由自動駕駛般地前進。
總結來說,在規劃年度目標時,我們不仿可以想想哪些體驗是我們以後身體狀況無法擁有的? 可以用什麼方式改善健康,來提升未來的人生體驗?
推薦閱讀
金錢心理學:7個常見的錯誤金錢觀念,帶你打破迷思,聰明花費。